作 者丨王琦
编 辑丨林曦
(资料图)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在全国中小学广泛使用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记录了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进行排名,APP上的评分排名与评先、评优挂钩,家长被要求每天查看,还存在诱导家长交费查看排名的情况。
不少家长质疑这种直接给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加分减分、公布分数排名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有学生家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是一切都能被量化,打分制让孩子家长产生很大焦虑,打分排名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的做法更是“离谱至极”。
App介绍页面显示,“班级优化大师”是“超过380万老师正在使用的新一代班级管理神器”。新华社报道提到,该App自2016年上线以来,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此前,广州荔湾区一所使用该APP的学校,在发现家长投诉后叫停使用了该APP。
微博截图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引发吐槽
追跑打闹扣1分、上课走神扣1分、丢三落四扣1分、迟到扣1分、不文明言行扣1分、托管排队纪律差扣1分、违反午休纪律扣5分……从上课神态到仪容仪表、个人行为表现,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都被量化打分。
广州某区一所公立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班级优化大师”APP上,他每天都会收到这些推送信息,近段时间来,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被加分减分,加分原因包括“积极思考”、“举手答问”、“积极发言”、“按时到校”、“帮助他人”等常规校纪行为规范;扣分原因则更加“简单粗暴”,坐姿不正确、托管排队纪律差、大课间不认真、周一不穿礼仪服都会被扣分。
在上述家长向记者展示的“班级优化大师”学生评分页面,不同科目老师都能对学生进行加分扣分的操作,家长还可以看到孩子所在班级的积分排名,学生累积评分可以选择以日/周/月/年为时间跨度,孩子在班级排名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队形式展示孩子排名情况,比如“当前位于班级第一梯队,超越本班78%的同学”。
上述家长称,去年11月开始,学校向家长推荐使用这款App,而除了孩子所在的小学之外,几乎全区范围的小学都有使用“班级优化大师”。
“直接给家长一个加分减分的结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就是给学生直接贴个标签。相比起学生因为一些丢三落四、上课走神被扣分,更要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更好地与老师进行双向沟通。”家长告诉记者。
打分标准惹争议
对于“班级优化大师”存在的争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与广州多位中小学生家长的采访中也得到普遍反馈,学校在加减分项目的设定上并没有公开统一的评判标准。在班级大屏上直接进行加分减分的操作,这种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是流于形式。
有家长对老师的打分操作是否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表示担忧,这种操作是老师在课堂中即时进行的,还是课后操作?如果教师在讲课当中因为某个“扣分”动作而暂停教学,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可能会让本来专注听讲的学生的学习思路被打断。
对于打分标准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APP工作人员,其表示“班级优化大师”中的加分减分项目,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置表扬项和待改进项。
“App上有一些加减分项目的基础设定,老师可以自定义添加评价的名称,哪些项目需要加分减分。”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班级优化大师也可以在常用的某数字化在线办公软件上使用,综合类软件操作更加便利,关联更多功能。
记者还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吐槽过该App的打分排名功能。
有网友表示,“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不同孩子身上,加减分的设置又不一样,这个加那个又不加,这个扣那个又不扣,最后就用成了小班干的特权”,“下课往办公室找老师‘刷分’,干啥事儿都用分来计量,做课外题加分跟买东西讲价似的”……
网友还表示,APP操作繁琐、需要大量人工,不如把时间用来和学生相处,不是一切都能被量化。这种打分制让孩子和家长都焦虑,学生上课偶尔走神也是正常现象,学生在这种长期的所谓激励压制下,打造的是一个模板式的乖孩子。也有网友留言认为,“APP可以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量化挺好的,但如果是质性评价会有失公平。”
也有不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家长关注到到上述问题。广州某中学家长雯雯的孩子在上初一,她告诉21记者,孩子在校学习成绩会分为ABCD四档,学校并不会给出具体分数,期中期末考完,老师会将分数单独发给家长,孩子的成绩(等级),不会在大群公布班级排名。
学生积分排名还与评优评先挂钩?
教育类APP不能成为“绑架孩子”的“工具”,如何更好引导教育APP健康发展?
2019年9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推荐使用的教育App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在社交平台关于“班级优化大师”的讨论中,有网友表示,“班上用这个评分入选少先队”。在媒体报道中,不少家长也表示在App上的评分、排名跟加入少先队、三好学生等评优评先挂钩。
对于学生在App上的积分排名是否与评优评先挂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APP所属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不同的学校具体使用情况不同,我们没有办法约束学校和老师的使用方法。”
上述工作人员还表示,学生和老师可以用APP上的积分也可以用来兑换奖励。
据“班级优化大师”显示的信息,今年2月称即将上线“积分兑换”功能,点评加分达到指定分值,就可获得该阶段奖励并解锁指定奖品,比如积分大于200,可以获得文具,大于500则可获评“优秀学生奖状”,大于600可获评“十佳少年称号”。
学生的积分也进行奖品兑换,比如用100积分就能兑换“与班主任合照”、用200积分还能“免写作业”,用600积分就能“与校长共进午餐”。
诱导家长付费?专家建议加强过程监管
2018年4月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教育数字化建设在全学段学校展开。然而,在一些教育类APP在进校园过程中,也接连被曝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推销电话)、涉黄、网游、诱导消费等问题。
除了在加分减分和排名设置的争议外,“班级优化大师”也被曝出存在诱导家长付费的情况。据新华社报道,在该APP上订阅成长手册查看详细数据,支付39.9元的年费后,就可以看到孩子在班级中超过多少名同学。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称,“要收费才能看班级排名,包年39.9元,不交费只能看到孩子的积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类APP市场现在的发展现阶段还不成熟,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公司是基于市场趋利性去进行软件开发,尤其当这一类的产品用在针对教育管理、对未成年的评价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对于家长投诉的上述APP打分评价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储朝晖表示,教育系统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远比评价一个客观的对象(比如具象的物品)要复杂地多,仅通过学生在校的一些外在行为表现、一些小动作来作为加分、扣分的评判标准,评分数字简单相加就得出一个孩子德育行为表现,这样的做法存在误导嫌疑,也有违教育公平。
此外,上述《意见》也明确了对教育类APP的监管,实行“备案制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教育类APP、线上教育等,都可以采取降低监管门槛,避免由于监管门槛高,一些机构有利于监管之外,同时建立教育备案制度,对教育类APP进行过程监管,由此监管在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比如《意见》中指出,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那要监管APP依规经营,就需要过程监管。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余心雨
21君荐读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重要发文!高等教育规模第一大省,有大动作!教育部发文提醒!